sticky_image
作者Kiyon Wong
發布2025年06月13日

食益生菌減肥,點知愈食愈肥?市面上的「噬脂瘦身菌」純屬行銷話術。醫學證實益生菌無法直接分解脂肪,胡亂服用更可能墮入「致胖菌」陷阱,引發慢性發炎。營養師教你如何拆解迷思,並以4個步驟挑選真正有助體態管理的「瘦菌」。

1

迷思拆解:「吃脂肪的益生菌」並不存在

市面上許多廣告標榜「吃脂肪的益生菌」能輕鬆減重,這其實是一個需要釐清的迷思。事實上,益生菌的功能並非如此直接,讓我們先從科學角度了解真相。

醫學證實:益生菌無法直接分解或排出脂肪

益生菌的核心功能:調整腸道菌叢,輔助新陳代謝

從醫學角度看,目前沒有任何一款益生菌可以直接在腸道內「吃掉」或分解脂肪,然後將其排出體外。益生菌的核心作用是調整我們的腸道菌叢生態。它們像一群辛勤的園丁,幫助維持腸道環境的平衡,抑制壞菌生長。一個健康的腸道環境,自然能提升整體的新陳代謝效率,這才是益生菌輔助體態管理的真正原理。

權威闢謠:市售「噬脂菌」純屬行銷話術

你可能聽過「噬脂菌」或「油切菌」這些名詞,聽起來十分吸引。但是,這些都並非醫學或科學界的正式名稱,純粹是商人為了銷量而創造的行銷話術。它們利用了大家想快速減肥的心理,塑造出一種益生菌能神奇地消滅脂肪的假象。

警惕廣告陷阱:「噬脂菌」實為增加健康風險的「致胖菌」

認識致胖菌:厚壁菌門 (Firmicutes) 的特徵

科學研究發現,腸道菌叢的確與肥胖有關,但方向可能與廣告所說的正好相反。人體腸道中有一類細菌,稱為「厚壁菌門」(Firmicutes),它們特別擅長從食物中分解並榨取能量。當這類菌的比例過高時,身體會從同樣的食物中吸收更多卡路里,並將多餘的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,因此它們也被稱為「致胖菌」。

壞菌的危害:產生內毒素 (Endotoxin) 引發慢性發炎

更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致胖菌不只會讓我們吸收過多熱量,它們在繁殖過程中還會產生一種名為「內毒素」(Endotoxin) 的有害物質。這種內毒素會破壞腸道屏障,滲入血液循環,繼而引發全身性的低度慢性發炎。這亦解釋了為何有些人胡亂服用益生菌後會出現副作用,例如「食益生菌屙烂屎」等問題,因為錯誤的菌種可能加劇了腸道失衡。

健康警示:慢性發炎與心血管疾病、脂肪肝的關聯

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,對身體的影響遠超於體重增加。醫學界已證實,慢性發炎是許多都市病的根源,包括增加胰島素抵抗的風險,甚至與心血管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有密切關係。所以,盲目追求所謂的「噬脂菌」,最終可能不但無法減重,反而為健康埋下更大的隱憂。

延伸閱讀

    2

    益生菌如何輔助減肥?揭秘「瘦菌」與「致胖菌」的科學原理

    腸道菌相是關鍵:「瘦菌」與「致胖菌」的平衡戰

    很多人以為吃脂肪的益生菌可以直接消滅脂肪,但科學真相並非如此。真正影響體重的,是我們腸道內一場持續進行的「平衡戰」。這場戰爭的主角就是「瘦菌」與「致胖菌」。你的腸道就像一個微型生態系統,這兩種菌群的比例會直接影響你的身體傾向儲存脂肪,還是有效運用能量。

    認識「瘦菌」:擬桿菌門 (Bacteroidetes) 的作用

    所謂的「瘦菌」,科學上主要指擬桿菌門 (Bacteroidetes) 的菌種。它們就像腸道裡的勤力幫手,特別擅長分解植物纖維等多醣體。它們的代謝方式,有助於調節能量吸收,並且維持腸道屏障的健康,減少身體不必要的發炎反應。當瘦菌數量充足時,身體便不容易積聚多餘脂肪。

    認識「致胖菌」:厚壁菌門 (Firmicutes) 的影響

    與瘦菌相對的,就是「致胖菌」,主要代表是厚壁菌門 (Firmicutes)。它們是能量儲存的高手,非常擅長從食物中榨取每一分卡路里,然後轉化為脂肪儲存在體內。研究發現,體態較豐滿的人士,腸道內的厚壁菌門比例通常較高。更重要的是,它們代謝後會產生內毒素 (Endotoxin),容易引發身體的慢性發炎,這與許多代謝問題息息相關。

    科學實證:益生菌輔助體重管理的證據與局限

    研究證據:動物與人體實驗如何證明腸道菌影響體重

    科學家們進行了許多有趣的實驗來驗證這個理論。其中最經典的是老鼠實驗。研究人員將肥胖老鼠的腸道菌移植到無菌瘦老鼠體內,結果發現,即使飲食不變,瘦老鼠也開始變胖。這有力地證明了腸道菌群可以直接影響體重。在人體研究方面,雖然結果較為複雜,但許多觀察研究都發現,體重過重人士與標準體重人士的腸道菌相確實存在顯著差異,這也間接支持了腸道菌在體重管理中的角色。

    現實局限:為何不能單靠益生菌減肥

    雖然科學證據很有趣,但我們必須面對現實,單靠食益生菌減肥是行不通的。首先,每個人的腸道環境都獨一無二,對益生菌的反應也不同。其次,益生菌的作用是輔助,它無法抵銷高熱量飲食和缺乏運動帶來的影響。如果生活習慣不改變,補充再多瘦菌也難以扭轉局面。很多人在網上討論區,例如在PTT上分享吃益生菌拉肚子的經驗,或抱怨食益生菌屙爛屎等副作用,這有時是身體正在適應,但也可能是產品不適合或忽略了根本問題。因此,將益生菌視為減肥捷徑,而忽略了飲食和運動,是註定會失望的。

    立即體驗

    日式徹底溶脂
    1分鐘自助登記 立即辦妥

    我已閱讀並同意有關 條款細則 以及 私隱政策

    *療程效果會因個人之皮膚、身體狀況等因素而有所不同。

    3

    如何挑選真正有助體重管理的益生菌?營養師教你4步篩選法

    既然市面上宣稱的吃脂肪的益生菌並不存在,面對琳瑯滿目的產品,我們又應如何挑選出真正對體態管理有幫助的益生菌呢?其實只要掌握以下由營養師建議的4個篩選步驟,就可以像專家一樣,輕鬆辨識出真正有效的產品。

    第一步:檢查「菌株編號」,認準科研實證菌株

    菌株特定性 (Strain-Specific) 的重要性

    益生菌的世界就像一個龐大家族。例如,比菲德氏菌 (Bifidobacterium) 是一個「姓氏」(菌屬),其下有許多不同「成員」(菌種),例如長雙歧桿菌 (B. longum)。而「菌株編號」就像每個成員獨一無二的「身份證號碼」,例如 BB536。即使是同一菌種,不同的菌株也會有截然不同的功效。因此,選擇時不能只看菌種名稱,必須認明有特定編號,並且經科研證實有效的菌株。

    有助體態管理的實證菌株舉例

    根據現有研究,一些特定的菌株在輔助體態管理方面表現出色。例如,短雙歧桿菌 B-3 (Bifidobacterium breve B-3) 和植物乳桿菌 L-137 (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-137) 等,都是經過臨床實驗證實,有助於調整體質與促進新陳代謝的菌株。選購時,可以留意產品成分表上是否清晰列出這些具體的菌株編號。

    第二步:確保「菌數」達有效劑量 (CFU)

    解釋菌落形成單位 (CFU) 的意義

    CFU (Colony Forming Units) 中文是菌落形成單位,簡單來說,就是計算益生菌產品中有多少「活的」益生菌。只有活菌才能在腸道中順利定殖並發揮作用,所以這個數字非常關鍵。

    建議有效劑量:每日攝取50億至100億CFU

    菌數並非越多越好,重點在於達到「有效劑量」。綜合研究建議,若想達到輔助體態管理的效果,每日攝取量建議在50億至100億CFU之間。低於這個數量的產品,效果可能不明顯,而過高的菌數也不代表效果會加倍,關鍵還是在於菌株的品質。

    第三步:尋找含「益生元」的合生元配方 (Synbiotics)

    益生元 (Prebiotics) 的作用:作為益生菌的食物

    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,它們也需要食物才能在腸道中存活和繁殖。益生元(又稱益生質)就是益生菌的專屬「糧食」。如果沒有足夠的益生元,補充再多的益生菌也難以在腸道中建立優勢菌群。

    常見益生元種類:果寡糖、半乳寡糖、菊糖

    在選購產品時,可以留意成分表是否包含益生元。常見的種類包括果寡糖 (FOS)、半乳寡糖 (GOS)、菊糖 (Inulin) 或膳食纖維等。這些成分都能為好菌提供充足的營養。

    合生元的概念:益生菌與益生元效果加乘

    同時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產品,被稱為「合生元」(Synbiotics) 配方。這種組合能讓益生菌發揮「1+1大於2」的效果,是更具效益的選擇。

    第四步:避開含刺激性瀉藥的「減肥假象」

    警惕常見成分:番瀉葉、蘆薈素、氧化鎂

    市面上有些產品為了追求速效,會添加刺激性瀉藥成分,例如番瀉葉、蘆薈素(蘆薈大黃素)、阿勃勒萃取物或氧化鎂等。這些成分會刺激腸道,造成腹瀉,讓使用者誤以為是排毒或減肥成功。

    辨別真正改善與短暫腹瀉脫水的差異

    服用這類產品後,體重下降往往只是身體脫水的假象,並非真正減去脂肪。很多人在網上討論區,例如搜尋「吃益生菌拉肚子ptt」,就是想了解這種食益生菌副作用是否正常。真正的益生菌是溫和地調整腸道菌叢,改善身體代謝,而不是引起劇烈腹瀉。如果食益生菌後出現屙烂屎的情況,就需要仔細檢查產品成分,分辨是正常的菌叢調整期,還是因為含有這些不應存在的刺激性成分。

    立即體驗

    日式徹底溶脂
    1分鐘自助登記 立即辦妥

    我已閱讀並同意有關 條款細則 以及 私隱政策

    *療程效果會因個人之皮膚、身體狀況等因素而有所不同。

    常見問題  

    background

    飯後30分鐘內服用最保險,因食物能稀釋胃酸,提高益生菌存活率。若產品有特殊包埋技術,則飯前飯後影響不大。

    初期的輕微腹瀉或排氣增加屬正常的「菌叢調整期」。若持續嚴重腹瀉,應檢查產品是否含有番瀉葉、蘆薈素等刺激性瀉藥成分。

    改善菌相需時,建議至少持續服用8-12週。同時,益生菌僅為輔助,必須配合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才能見效。

    不會產生生理依賴。停用後狀況變差,通常是因壓力、不良飲食等根本原因未解決,導致腸道回復到原來不健康的狀態。

    不可以。咖啡因、水溫過高或抗生素會殺死益生菌。建議服用益生菌與這些飲品或藥物最少相隔1至2小時。

    Copyright © Goku Japan All Rights Reserved.